周末回乡下的路上,爸爸说:“现在我们从苏州市区到乡下只要50几分钟,以前最少半天。”我好奇地问爸爸:“怎么一下子缩短这么多呢?是热胀冷缩的原理吗?”爸爸大笑后摇摇头说:“当然不是。那时交通不方便,可不像现在有宽阔的马路,高架桥,隧道,太湖大桥……”
我的老家在苏州的西山岛上,四周环湖。爸爸说他小时候太湖大桥还没有造,出岛只能渡船。家门前是没有路的,到祖外婆家想走近路只能翻山。上学的路是坑坑洼洼的小路,是泥巴和石头做的,一碰到下雨天,路就变得软巴巴的,不小心身上就会溅到泥巴;一碰到大热天,路就变得硬邦邦的,大风吹来尘土飞扬,可能会被露出的干石绊倒而受伤。听了爸爸的过去,我惊讶地感叹:“现在苏州的马路和以前比变化可真大啊!”爸爸点点头说:“对!那时确实不便,现在社会发展了,交通很方便,四通八达。”
是啊!人们拓宽了苏州的马路,而且是非常平的柏油路,还利用了空间修建了高架桥缓解城市拥堵,开发了隧道,搭建了大桥,开创了高速公路,让人们更快,更省时到达目的地。
夕阳西下,我们的小车奔驰在平坦的马路上,我忍不住想象着,未来苏州的路会是什么样子的?哈哈,我觉得有智慧的中国人一定会用高科技发明建造出更好的路,你们觉得呢?